朱彤:做好疫情期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建设的若干思考

发布者:白高辉发布时间:2020-03-05浏览次数:64

文章来源: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近期,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宣传贯彻落实《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的通知,对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建设体系、重点举措、工作保障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规划,为各高校未来一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结合当前举国进行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高校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从以往的“线上”、“线下”并行,转移到了“线上”为主的特殊形式,如何把握这次疫情“大考”的契机,站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扎实做好当前阶段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目前的要攻克的主要难题之一。

在积极利用网络平台,抓牢在线教学、云班会、云党日、云团课等形式载体的同时,深入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涵,构建符合特殊时期工作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是有效充实教育内容、提升教育实效的根本途径。作为高校一线思政工作者,可以着力从以下四个维度、八个方面深入挖掘,打造疫情防疫期间多维立体的思政教育工作内容体系。

一、固本培元——筑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根基

1.扎实理论功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特殊阶段,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疫情突发对中国社会的综合考验;指导学生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合理认识中国政府在疫情中处理国际关系的角度和出发点;启发学生利用超长假期,通过“读原著、悟原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进而自主地、客观合理地认识看待问题,这不但是当前迫切需要推进的实际任务,也是未来一个阶段意识形态领域将要进行的一项长期工作。

疫情信息的多元、多发、多变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是一次新的考验。只有主动出击,坚持从社会现象的表层问题着手,从学生关注的热点舆情入手,不回避、不隐瞒,抓住“破题点”,抓牢“点题点”,及时解答学生因关注而产生的关心和疑惑,才能真正变“疫”情为“益”情,在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和战略部署的过程中,全面加强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把握关键教育节点,以理论宣传教育为抓手主动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灌输,是当前做好疫情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的核心要务。

2.把握政治导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

党的基本路线、纲领和建设经验教育,一方面主导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方向,另一方面也是其重要教育内容。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目标和政策,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中国共产党成立近一百年来,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积累形成的丰富经验,也时刻指导着新时期党的自身建设和发展。

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而在疫情蔓延的客观环境下,党和国家不惜以牺牲局部地区甚至全国经济效益为代价,以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为要务,这不能简单从字面理解为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背离,而是党的建设经验在新时期的特殊应用,同时也是“两个基本点”中对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有力诠释——作为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社会主义的建设同样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因此在突发疫情的复杂多变局势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的时代体现。

在当前面向青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牢牢把握政治导向这一主旋律不偏离,用丰富的例据对党的路线方针进行解读和阐释,在高校青年中坚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的牢固信念。

二、通古贯今—— 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脉络

1.传承历史底蕴坚持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有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中国革命传统中,有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因此,在未来一个阶段,坚持做好民族传统和革命传统精神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挖掘,可以引导青年树立坚决打赢疫情防空战的信心和决心。

从林则徐吟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壮语,到疫情一线的非典防控英雄集体请战;从《后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衷心,到应急管理局局长单玉厚在防控一线奉献的生命最后时光;从井冈山时期“小米饭,南瓜粥”的苦中作乐,到方舱医院中看不见面孔的美丽“大白”暖心起舞……在新时代疫情的战场上,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传统文化精髓不断演绎着时代新篇,中国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始终激励着、终鼓舞着当代国人。

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讲好中国故事,是工作手段;引导学生学会从故事看本质、从人物看精神、从历史观未来,是思政工作者需要牢记的深层次工作目标。

2.挖掘时代内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承的时代再现。它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爱国主义为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誉观为基础的有机整体。高度浓缩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始终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主要目标和主体任务,充分体现了在青年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对青年进行“小我融入大我”的爱国主义引领,也与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将国家、社会和公民的价值要求融合为一体主体逻辑充分吻合。

在当前防疫过程中,政府以群众安全为首的工作目标,医务工作者无私奉献感人事例,普通民众参与志愿服务的典型人物,都体现了中国政府和普通民众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的共同期待。各级政府的依法处置,领导干部和群众的在疫情一线的共同奋斗,疫区群众自觉自发的自我隔离,从不同层面解读了全体民众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解和认同。而疫情期间的最美逆行身影,海内外华人的无私救助,各类企业的鼎力支持,都是特殊时期中国人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时代诠释。

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想讲好特殊时期的中国故事,除了宣传和挖掘故事素材,还要看到故事背后的价值体系归属,通过挖掘时代内涵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和解读,才能有效提升教育效果。

三、承前启后——打铸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脊梁

1.弘扬民族精神坚持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和伟大经验,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奋斗过程中,凝聚的精神力量对当代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具有积极影响。在当前防疫的关键时刻,以及未来全面恢复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的中长期环境中,积极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在高校的青年中广泛进行历史成果和中国梦的教育,可以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历史机遇和历史使命,正确理解“多难兴邦”的时代责任,从而在疫情中尽快成长。

在开展历史教育、对历史发展的主线和主题进行梳理时,一方面要深入总结、挖掘历史经验中民族精神的内涵,另一方面要积极结合时代特点,积极结合疫情防控中涌现的青年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讲话中曾寄语当代青年:“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疫情的出现正是和平年代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挑战,在红军精神、铁人精神、女排精神等历史民族精神的浸润下,众多曾经被呵护的90后主动请战走向防疫一线,和境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医护人员集体请辞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正是中国当代青年对民族精神时代践行的最佳体现。

只有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的历史责任感内化于青年内心,进而外化于疫情防治和支援疫情后重建的实际行动中,才能真正在历史的实践中引导青年以自身作为践行时代使命。

2.关注时事热点坚持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

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控,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第一次大考。在这场考核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在一定程度得到凸显。特别是近期国际范围内的疫情蔓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治理方式,体现着不同地域的国情、民情的综合差异;歌诗达和钻石公主号两艘游轮的不同境遇,也体现了不同政治制度下的国体、政体的差别。对于高校青年而言,全球范围内的疫情防控本身就是一场生动的形势政策课程。

青年对疫情的关心和关注,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渗入点,除了把握时机、选好契机、积极发声、恰当引导外,想要讲好这堂覆盖面广、案例丰富的“形势政策课”,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能够从基本国情角度出发,不断深化自身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能够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分析非典和新冠病毒的防控举措差距;能够通过对立统一规律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下解读防控期间的国际形势政策;能够引导学生在积极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体制优势的同时,清醒看到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个现实;能够在进行防疫宣传教育的同时激励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扎根实现中国梦的中国梦的远大理想。

时事热点具有多变性,但背后的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主旨不变、根基不变。只有做好“以不变应万变”的充足准备,才能在疫情信息的多变中,切实做好不变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法理兼明—— 规划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发展

1.加强法治宣传:坚持公民道德和民主法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从立法、执法、司法、手法各个环节发力,切实推进衣服防控、科学防控、联防联控。”结合总书记的讲话回顾近两个月的防疫进程,不难看出,正是因为依法、依规地防范和管理,才能及时有效地取得当前的防控成果,但未来的防疫道路依然不容乐观。因此,在当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积极对学生开展公民道德和法治宣传教育,不但思想教育工作的需要,更是整体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

对于00后大学生而言,对国家应急管理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的理解多数都停留于新闻层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社会出现的一些职能部门进退失措,防控措施朝令夕改的现象,部分青年会产生关心则乱、混淆是非的迷茫情绪;对于个别妨碍疫情防控的违法犯罪行为,青年也容易因为内心强烈的正义感而出现网络抨击的不良应对行为。因此,积极、有效而广泛地在青年学生中开展公民道德和民主法治教育,迫在眉睫且势在必行。

道德与法治教育,都需要经历从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的长期过程。结合疫情特殊性,加强道德法制的宣传和引导,对青年思想政治的长期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2.引导全面发展坚持生态文明教育

引导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直注重通过多种渠道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在增强客观改造世界本领的同时,积极强化主观维护生态和谐的意识。此次的疫情的爆发,从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和生态安全等多方面,都为人类社会发展提出了警示,也为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敲响了警钟。只有在青年中尽快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水平。

从SARS到新冠病毒,野生动物的交易、一次次进入人们视线,泛滥的野生动物交易背后除了人们猎奇心理和果腹之欲外,还有巨大的经济利益蔓延其中,而这背后的最深层次问题,是对生态平衡的忽略和蔑视。在新中国七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惊醒到警醒的变化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给新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了全新方向。

结合当前的疫情防控,用事实说服教育青年,用切肤的案例惊醒提示青年,无疑会为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奠定坚实基础,为提升新一代青年的生态文明意识打下牢固基石。

疫情防控是一场“大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答卷人,在勤于应对的同时,更应勤于思考,变被动“防守”为主动“出击”,思考规划好特殊时期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才能更好地交出高分答卷。